爱生活,爱艺术,爱科技

秋后“算账”

2022.10.07

70年代末出生的我,有时候记不起过了多少个秋天,常常想起小时候麦田里金色的麦穗,少年时欢乐的笑声,成家立业后孩子的啼哭声,还有那些奔波在秋天里的时光。

这个秋天,就让自己做一个麦田里的账房先生。

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的选择组成的,0和1的叠加组合刻画了每个人的成长,从随机选择到不断获得反馈再循环往复,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叫人工智能,在真实的生活中叫智慧。我们每一次的“算账”其实是由之前所有的经验所产生的多维参数决定的。

在兰大EMBA入学的此刻,根据我的经历谈谈我在成长和立业过程中的一些感悟。

是“躺平”还是“内卷”?

年少的时候对于躺平或者内卷是没有概念的,每一次躺平都来自于懈怠,每一次内卷都来自于压力。

11岁上初中,告诉自己一定要离开那个很穷的小乡镇,在破旧的乡村中学,没有空调,窗户漏风,冬天手上全是冻疮的环境中每天苦读,这是第一次体会内卷,因为一个县只有几个被名校提前录取的名额。如愿被淮中录取后,进入高中继续卷,学习的体感是从高一开学到高考考完最后一课就从来没休息过,周围都是11个县提前录取的尖子生,以前在一群人中是鹤立鸡群,现在在勤奋又努力的同学们中就再也不是大家瞩目的焦点了,这种学习的压力导致自己产生了严重的负反馈,暗暗告诉自己读了大学一定要“躺平”。

1996年进入南航计算机,终于有机会躺平了,除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机课程,其余课程全部应付,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网吧打游戏,彻底“躺平”。

在今天这个节点,对于“躺平”或者“内卷”,我的理解是都是正确的,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心力进行选择,“内卷”让自己有更强的竞争力,“躺平”也不是坏事,可以放空自己,如果一根弦一直紧绷,会断掉,也会缺少韧性。我们的人生需要一张一弛,张弛有度。

择业是“跟钱”还是“跟人”?

当我们从学校走上社会,从花钱走向挣钱,我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?我想大部分人选择的都是找个薪水高的,性价比高的,最好就是“钱多事少离家近,位高权重责任轻,别人加班我加薪,拿钱拿得手抽筋”。

2000年我刚毕业就碰到了这样的企业,曾一度沾沾自喜,这是一家日企在南京的研发中心,在南京最豪华的商业写字楼金鹰国际,上班时候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,公司的氛围也“非常好”,我们私下称之为社会主义公司,上班期间没有严格的工作压力,下了班大家联网打游戏,老板基本不在公司,职业经理人和同事们打成一片,连偷偷打游戏的时间也被计入工时,还可以算加班工资,在同学们还是1000多月薪的时候,我已经5000多的月薪,这是性价比多好的公司!我在里面没有任何跳槽离职的想法,公司就是我家,我要一辈子在里面上班,可是事与愿违,两年后公司突然宣布倒闭。

现在回头想想,那个时候的自己相当幼稚,年轻时候最终重要的事情不是赚钱,而是修炼自己,年轻时候包括任何时候跟对人都比跟钱更加重要!

是“打工”还是“创业”?

在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倒闭后,我萌生了自己写软件养活自己的想法,2002年前后还是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,那个时候崇尚个人英雄主义,像WPS,超级解霸,江民杀毒等软件都是程序员极客自己做的,当时个人主页也很流行,我考虑了一个给大家自动制作个人主页的系统。

一个人沉浸在代码的世界里6个月,系统终于上线,这个里面可以将自己的文章,照片,翻唱的歌曲,自动排版生成当时流行的个人主页,我申请了oicqs.com这个域名,命名为“QQ秀”,这个网站系统通过人传人,很快裂变为每天1000多人的访问,在今天看来,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项目,但这个项目随着用户量的增大,会非常烧钱,服务器和带宽的费用逐步花光了我所有的积蓄,自以通过用户付费会收上来很多钱,最后发现也只是自己的臆想,当时只有少部分需要大空间的用户愿意付费,收费手段也很落后,没有支付宝微信,会员费需要会员去银行打款,只收了几十块钱,2003年7月,在花光所有积蓄后,网站正式关停。第一次“个体户”式创业失败。

人穷了就会知道钱的重要性,身无分文后不得不重新找工作,这次找工作就有了自己的目标,要找个大公司,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一家公司能够运转发展。2003年我被中兴通讯南京研究所录用,成为一个大型通讯公司的码农,由于前面的失败,我开始对内部研发的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2年后调岗成为架构师,兼任QA,并拿到了一个管理干部6Sigma培训的机会,开始了解到精益管理等思想,后面也成为部门的cmmi内审员,加之自己业余编写的软件上了多家国内外杂志,我觉得我创业的时机到了!

对于“打工”还是“创业”,我现在相信,一定是先打工后创业,我在大公司工作的经验对创业的帮助后来发现并不大,今天我认为如果创业,应该找一家上升期的小企业锻炼最好。

靠“制度”还是靠“感情”

2009年8月,我成为中国移动应用商店发布会唯一一个开发者代表登台演讲,凭借这点获得南京雨花区政府种子轮融资,优通科技成立,我一生的事业从此开始,优通两个字等同于我的生命,所有优通的人我都认为是家人。

企业最早的几个员工都是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的学生,我和他们每天一起上班一起吃饭,上班不用打卡,下班也不用打卡,请假也不扣工资,有事说一声就可以,同事们都很喜欢我,说我很“nice”,我也很享受这种家庭的温暖和受人尊敬,这就是我要打造的团队,和先进的日本企业对齐,“不抛弃,不放弃”。

有一天我在外面出差,有个同事给我反馈,公司里某某在看连续剧,某某在打游戏,某某在背地里笑话我,当时整个人倒吸了一口凉气!

今天看来,初期的创业都是照猫画虎,完全是小孩子过家家,公司里面做事情靠感情,一定是靠不住的,只有科学的管理制度,激励制度才是靠谱的,没有这些制度,劣币一定会驱逐良币,致使整个公司都是劣币。

最近几年,我才深刻体会“HR”的重要性,以及什么样才是合格的HR,今天的优通,企业文化里就有很重要的一条叫“善于沟通”,内部的解释如下:

1.同事之间,工作协同上做到“凡事有交代”,“事事有回应”;

2.对于管理岗位,定期主动和下属沟通,沟通中注意沟通事实而非观点;

3.同事之间,工作做得好不吝赞美,做得不好及时指出,共同进步;

4.上下级之间,及时谈好期望,谈好目标,谈好不足;

今天的优通,高管有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在人的处理上,不能靠感情,要靠制度,同时也要有温度,能够做到心要仁慈刀要快。

靠“输血”还是靠“造血”

优通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最风光的时候,2011年我去北京融资路演,一路从车库咖啡走到中央电视台,并获得《创业家》杂志年终大赛移动互联网第3名,对标当时估值几个亿的豌豆荚,投资商问我的时候,开口就是估值1个亿,其实就是我自己写的一个程序,也许是因为站在了风口上,很顺利拿到了青松基金的A轮融资,后面2015年又获得磐石资本等多伦融资,2016年新三板上市后又做了一轮定增,似乎永远有人在输血。

但是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很快过去,市场逐渐出现冬天的寒意,2017年优通的主营业务因为政策原因不得不放弃,这时候融资基本不可能,我突然意识到对于优通一切都反了,如果我们不能造血,输多少血都是浪费。

2018年开始,我决定把公司做小,小而赚钱,再逐渐变大,那些全国战略,全球战略都先抛掷一边,至此我才看到另外一个世界,一个真实的世界,一个靠一分一厘去省,一分一厘去赚的世界,才发现自己在财务,人力资源,市场,销售各个方面的短板,2020年10月在公司多个业务冲突,多个业务线管理混乱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古田,这次行程的收获让公司从混乱走向有序,我们开始逐渐产生正现金流,真正意义上从一个靠大的梦想融资输血转变到能够自我造血,逐步发展的阶段。也逐步意识到一个企业领导的认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。这一两年我在所薄弱的财务,人力,市场,销售等领域自我感觉都有很大的能力的提升,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公司最最核心都不是这些,仍然是这么多年我们从未丢掉的一个竞争力:技术和产品,以前之所以走的慢,走的不成功是因为短板,将来如果我们能走的快一定是因为我们的长板!

总结

关于学业,创业,是一门终身的学科,类似上面这些左右为难的问题还有很多,在当今周围的环境瞬息多变,那么多不确定的因素下,如何去做决策是一门艺术,我觉得这些问题一个是靠行千里路,一个是靠读万卷书,我们终能找到一个视角,一个维度,从定性角度能分得清孰轻孰重,从定量角度也能算得清大账小账。